冬日阳暖,民歌飞扬。11月13日,备受瞩目的中国首届大别山歌会决赛在六安商之都门前广场激烈进行,25位优秀选手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考验进入了决赛,角逐歌王桂冠。
“啊,再见了,大别山……”随着悠扬的旋律,1号选手许怀山以一首《再见了,大别山》拉开了比赛的序幕,浑厚的嗓音,深情地演唱,现场的观众立刻被带入到优美秀丽的大别山美景中。5号选手卢梅甜美圆润的歌喉则给观众带来了另一种享受,《十八湾水路到我家》、《游春》唱出了千回百转的娇美,席下掌声如雷,欢呼不断。经过一下午激烈的角逐,最终,23号选手邓岭以9.85的高分脱颖而出。
据了解,此次歌会由安徽省互联网管理办公室、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皖西日报社、市文联、大别山晨刊、大别山在线等单位承办。歌会还请来了安徽省歌舞剧院、安徽省音乐家协会等众多老师担任评委。
附:皖西大别山民歌小解
在皖西,大别山纵横千里,淮河水穿境而过。皖西大别山民歌以山而生、以水而传,山水相连,生生不息。民歌多以山歌、茶歌、秧歌、排歌、小调、劳动号子为主。皖西大别山民歌在音乐上,传承了上古时期部落的民谣,在内容上,反映了古代时期的社会演化过程,体现了近现代时期的革命、劳动、生活等发展面貌。如:有反映皋陶治法、大禹治水、楚汉之争,以及辛亥革命、红军起义等民谣民歌;有反映生活、生产的民歌;有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土、人情、民俗等民谣民歌。红色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曾传唱全国。
在原汁原味本乡本土的皖西大别山民歌中,最有影响的是《挣颈红》、《慢赶牛》等曲调,在安徽和全国音乐界产生过巨大的反响。主要特征有:①原生态特征;②明显的地域特征;③综合的艺术特殊。主要价值有:①历史学价值;②美学价值;③社会学和艺术学价值。
皖西大别山民歌以山水相依的独特地域性,兼收通过水路流传来的其他不同形式民歌艺术特点,又不失自己本土山歌之特色,兼具沉稳、豪迈、厚实之特点和流畅、悠扬、灵动之风格,是极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营管理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