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凤阳 学习小岗精神

发布时间:2022-07-07阅读次数:
分享到: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对凤阳最初的印象,来自这段家喻户晓的凤阳花鼓戏唱段。今年七一前夕,我参加了商之都团委组织的主题团日活动,前往曾经歌词中的凤阳,现今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1978年,小岗村的十八位农民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一张昏黄发旧的薄纸重如千斤,红手印扣响了农村改革的大门,犹如一声惊雷,在江淮大地上空炸响。小岗村凭借着“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在大包干纪念馆里,从“溯源、抉择、贡献、巨变、展望、关爱”6个展区以及大型人物雕塑中,全面了解了“大包干”的由来以及小岗村改革开放4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十八个红手印”图片,深刻感受到了小岗人“敢闯敢试、不惧生死”的“大包干”精神。

在保存完好的“当年农家”茅草房里,陈列整齐的笔和纸,仿佛将大家带回了1978年在承包协议上按下红手印的那个夜晚。

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里,观看了沈浩在小岗村工作生活期间的图片、文字、实物等珍贵资料以及深入了解他“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例假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的感人事迹,不禁为其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开拓进取、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为党为民、不辞劳苦的崇高境界所动容。

坐在戏台下,听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花鼓戏,从戏词中感受小岗的变化,歌词中不再是困苦无奈的悲凉凄惨,而是充满了对美好新生活的歌颂。如今的小岗村,早已从过去的“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发展到如今农业、旅游业、培训业齐头并进,村容村貌变化显著,成为安徽乡村发展史上的一抹亮色。

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要把以实际行动践行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中敢于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积极担当作为,为公司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文/木子)



上一条: 桃园
流量统计代码